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良好的习惯能让人终身受用、获益无穷,而养成教育正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目前,中职生大多文化基础很差,综合素质不高,行为习惯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导致教学和管理困难重重。
因此,如何将养成教育引入中职教育领域,使中职生成为学会做人、做事、求知、共处的新时期技术技能人才,理应成为当务之急。
养成教育的关键词主要有四个:宜早、明辨、引领、坚持。养成宜早,好的习惯形成得越早越好,越早,习惯越牢靠,也受益越多。中职学生一般年龄在15—18岁,可塑性强,善模仿,这时候引导他们养成好的习惯,往往很容易做到,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结合多年的从教经验,笔者以为,中职生的养成教育必须在“明辨、引领、坚持”上下功夫。
明辨是养成教育的基础和前提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知是行之始”,良好习惯的养成应该建立在洞察力的基础上。什么是好习惯?什么是坏习惯?为什么要养成好习惯?
我们常常认为学生不用多说就能明白,但事实并非如此。十几岁的中职学生虽然看起来年纪大了,但他们的心智尚不成熟,对很多问题的认识还处于矛盾和混乱之中,而且这个年龄段还处于叛逆期,经常表现出偏执、狭隘甚至彻底的叛逆。因此,开展修养教育,首先要让学生明辨是非、善恶、美丑。
当然,机械的说教和喋喋不休往往是无效和无用的。教师要注重方法和方法,给学生的教育是直击人心、触动心灵的。比如有的学生认为用手指抽烟很酷,一味模仿吸烟的坏习惯,完全不知道烟草对身体的巨大危害。空洞的讲座大多是徒劳的。我们可以比较吸烟者和非吸烟者的身体差异,如肤色、牙龈、肺部等,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的图像展示烟草对人类尤其是年轻人的影响。危害表现得淋漓尽致,让学生们深受震撼,结果自然显着。
目标引领是养成教育的必要手段
养成教育既要有明确目标,也要有示范引领。目标要清晰具体,且越清晰具体越容易成功,比如,我国提出的现代化和翻两番奋斗目标,后者清晰具体,让我们看到明确的差距和希望,容易被大家接受。因此,教师要通过绘声绘色的描述,使目标生动、逼真。同时,目标还要恰当合理。目标太过远大、模糊和渺茫,会使人感到遥不可及,缺乏心理认同。很多人的失败,往往是被遥远和困难吓倒的。所以,我们不能好高骛远,使学生感到目标高不可攀而失去信心,而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根据学生的实际,提出简单易行的要求,让学生明白只要做好每一件简单易行的事情,就能养成好的行为习惯,还要看到学生的细微改变、点滴进步,给予尽可能多的正面评价。比如,我们希望学生讲礼貌,见了老师能鞠躬致意主动问好,则可以从师生彼此见面笑脸相迎、颔首示意开始培养学生。
此外,教师还要以身作则,引领示范。比如,我们要求学生课堂不用手机、不玩游戏,教师就得自己先做到,确保课堂不开手机、不接听电话。如果偶尔疏忽忘记导致手机在课堂上骤然响起,要迅速关闭并诚恳向学生致歉。如此,方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诚与严肃,才会把此项要求铭刻于心,严格遵守。
坚持笃行是养成教育的关键
养成教育不是一天完成的。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而渐进的过程,需要耐心、等待变化、坚持不懈。因此,对学生行为规范的培养必须持之以恒,如滴水穿石多年,才能使教育真正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促使他们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例如,随着信息时代手机、电脑的普及,学生的写作能力普遍偏弱,笔者所在的学校觉得写作的基本功不能被幼儿园学生忽视。是榜样,必须加强培训。为此,我们的做法是:
一、明确标准,确定方案,根据师范生应达到的写作标准提出目标要求,制定详细的考核规则。
二、安排时间,统一培训,每天下午在主课前安排20分钟的写作课。
三、分步实施,扎实推进。如今,书法的使用越来越少,但书法是书法实践的基础,对于掌握汉字的帧间结构非常重要。所以我们要求我们从书法开始,
一年级掌握书法,要求学生每天写12个大字;二年级要求学生每天写300字的钢笔字;三年级时,每天要写一首五字或七字的诗。
四、检查指导,帮助改进。我们要求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学生交作业,并在班主任和书法老师的审查和指导下完成。三年级,讲台上有肖老师的现场演示。教师可以比较和展示学生在不同时期的工作,让他们看到进步,建立信心。
五、竞展,正向激励。认可和表扬是个人行为的一种强化。学生作品张贴展出,定期举办书法比赛,大大增强了写作训练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