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曝光第九批7起违反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典型案例,其中涉及性骚扰学生、有偿补课、发表错误言论等问题。教育部等11个部门发布《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 (2021—2025年)》,规划指出,在巩固发展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方面,推动中小学、幼儿园普遍建立家长学校,每学期至少组织2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活动。教育企业动态方面,智杰教育获Pre-A轮融资,小音咖全资收购VIP陪练;科大讯飞、第一高中教育集团、佳发教育发布最新财务业绩;流利说启动退市程序,好未来披露出海进展……更多教育行业新鲜事,详见下文。
政策 | 八部门启动基础教育强师计划 11部门推动中小幼建立家长学校
教育部等八部门启动基础教育强师计划
教育部召开介绍《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有关情况的发布会,对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进行改革部署。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实施优师计划,由教育部属师范大学和高水平地方师范院校每年为脱贫县、中西部陆地边境县培养本科层次师范生,对乡村教师在职称评聘上实行特殊支持,“定向评价、定向使用”,中高级岗位总量控制、比例单列。
强培养,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
目前,有215所师范院校、500多所非师范院校参与教师培养,基本形成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支持下,将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支持50所左右师范院校加强教学科研设施建设。同时,建设一批国家师范教育基地,加强一流师范大学群和一流教师教育学科群建设,这是师范教育的“高水平”。另一方面加强“整体性”,实施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聚焦薄弱师范院校建设,由高水平师范大学和地方高水平师范院校一起,以组团方式帮助30余所薄弱师范院校加强人才队伍、学科建设,促进师范教育的协同发展、整体提升。
重引领,完善高层次教师人才培养机制
目前基础教育教师能力素质基本满足需要,但是高学历层次、教育家型教师相对缺乏。强师计划提出,实施高素质教师人才培育计划。推进高素质复合型硕士层次高中教师培养试点。推进部属师范大学公费师范生攻读教育硕士工作。在职发展方面,实施教师精准培训改革,完善自主选学机制,搭建教师培训与学历教育衔接的“立交桥”。加强县级教师发展机构建设,让教师有身边的、高水平的专业发展支持力量。
促均衡,强化欠发达地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将实施优师计划,由教育部属师范大学和高水平地方师范院校每年为脱贫县、中西部陆地边境县培养1万名本科层次师范生,这些师范生学习期间享受“两免一补”(免除学费、免缴住宿费,补助生活费),毕业后全部到定向县任教。对乡村教师在职称评聘上实行特殊支持,“定向评价、定向使用”,中高级岗位总量控制、比例单列。让乡村教师安居乐业,加强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和住房保障力度,努力实现乡村教师在学校有周转宿舍、在县城有稳定住房。
抓改革,提升教师队伍治理水平
此外,将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推动教师队伍由管理向治理转变。在教师资格、入职、考核等工作中,严格落实师德师风第一标准。深化职称改革,实行分类评价。绩效工资分配向班主任、教育教学效果突出的一线教师、从事特殊教育随班就读工作的教师倾斜。改进师范院校评价,强化师范院校教育教学评估和相关学科评估的师范特色,探索师范类“双一流”建设评价机制。开展国家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试点,支持地方政府统筹,贯通教师职前培养、编制、职称岗位、考核评价、在职发展等各环节,推进教师队伍治理综合改革。
赋动能,推进教师队伍数字化建设
目前教育部正大力推进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一方面将完善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的教师专业发展相关功能,另一方面推进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行动,提升教师的数字素养,帮助教师掌握并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改进教学,实现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学生“同上一堂课”、教师共同“备好一节课”。同时,多渠道开发汇聚优质的教师数字化学习资源,让更多教师通过信息化的方式共享优质教育教学、教师研修资源。
11部门:推动中小学、幼儿园普遍建立家长学校
近日,教育部等11个部门发布《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 (2021—2025年)》。
规划明确,到2025年,要更加完善制度体系,各类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阵地数量明显增加,稳定规范专业的指导服务队伍基本建立,公共服务资源供给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公平优质、均衡发展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机制更加健全,家庭教育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发挥更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规划指出,完善家庭教育政策措施,推动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城乡社区公共服务、公共文化服务、健康教育服务、儿童友好城市(社区)建设等。探索设立家庭教育指导机构,推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因地制宜设立家庭教育指导机构,及时向有需求的家庭提供服务,形成有地方特色、有群体适应性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模式。
规划指出,在巩固发展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方面,推动中小学、幼儿园普遍建立家长学校,每学期至少组织2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活动,做到有制度、有计划、有师资、有活动、有评估。在规范强化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方面,
规划还指出,依托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文明实践所站、妇女儿童之家等普遍建立家长学校,每年至少组织4次普惠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活动。在完善3岁以下婴幼儿家庭育儿指导服务机制方面,要推动妇幼保健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婴幼儿早期发展服务。
规划明确,因地制宜探索完善协同育人工作协调机制,加强统筹规划和资源整合,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合力。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实验区、创新实践基地作用,探索家校社协同育人有效机制和模式,及时总结推广鲜活经验和做法。
曝光 | 教育部曝光7起师德失范案例 涉性骚扰、体罚学生等
4月11日,教育部曝光第九批7起违反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典型案例,其中涉及性骚扰学生、有偿补课、发表错误言论等问题。
7起案例中,有两起涉及性骚扰学生,包括内蒙古财经大学教师乌某性骚扰学生问题,以及安徽农业大学教师高某性骚扰女学生、违反工作和廉洁纪律问题;有两起涉及体罚学生,分别为河北省衡水市武邑县武罗学校教师姚某某体罚学生问题、海南省东方市思源学校副校长符某某体罚学生问题;另外三起分别为:浙江省金华市湖海塘中学教师李某、金华市第四中学教师杨某某、邵某某有偿补课问题,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职业中专教师李某某教师资格证造假问题,辽宁省大连市中山区圣克弗斯幼儿园教师宋某发表错误言论问题。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强调,2022年是新时代新征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一年,教育战线要严把师德师风第一标准,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上述负责人要求,完善师德激励、奖惩、考核制度,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招聘引进、职称评定、评奖评优等相关工作首要要求。对师德失范行为从严依规处理,对师德失范行为情节严重、影响恶劣的教师,依法撤销或丧失其教师资格,列入教师资格限制库,清除出教师队伍。